同行之间是冤家,这话一点都不假。比亚迪DM-i车型当前热度极高,并长时间霸占轿车销量排行榜榜首、SUV销量排行榜榜首、MPV排行榜前三位置。也就是说,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车型,都有比亚迪DM-i的身影。
【资料图】
作为同行的长城,当前手握Hi4混动系统。这种在设计上明显更巧妙一些的混动系统,却并没有太多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到,根本原因就是DM-i系统有先发优势,快速占领市场后,遮住了消费者眼睛。且在普通消费者眼中,思维已经固化,认为比亚迪DM-i始终领先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发生一些意外来打破这个明显失衡的局面。
所以长城站出来了。
长城这次实名举报,如果类比社会问题的话,就是贫富差距过大。当一家头部企业占据市场上绝大部分份额的时候,必然会被其他同行紧紧盯住,一旦这家头部企业出现纰漏,就会被同行们紧紧抓住,毕竟其他企业也需要市场份额才能让企业正常运行下去。
这种以企业名义进行的实名举报,一旦因缺乏证据导致举报不实,就会被反噬,这对企业来说负面影响极大。长城作为老牌车企,自然会对技术以及验证过程保持严谨态度。因此长城这次举报,肯定不是路人吵架的模式随便嚷嚷几句。在我们看来,长城大概率已经反复实验验证,并掌握了牢靠证据才敢发出这则实名举报的声明,否则就真闹笑话了。
那么,声明中的常压油箱又是什么?
汽油作为易挥发液体,当达到一定温度后,无时无刻都在挥发。这就会导致油箱内压力不断增大。过大的压力会导致油箱盖不能正常打开,甚至会将油箱压迫变形带来一些潜在危险。
此时,就需要一个装置给油箱释压,他就叫做碳罐,其内部的活性炭会吸附汽油蒸汽,从而减小油箱压力,当发动机工作时,吸附在碳罐里的汽油蒸汽会被发动机吸入参与燃烧,提高燃油利用率的同时,也更加环保。
纯燃油车使用过程中发动机始终运转,汽油蒸汽也会被及时消耗,因此油箱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保持在4~7kPa,就能够满足使用需求,而这种油箱也被称为常压油箱。
但混动车型发动机的工作时间相比纯燃油车更短一些,因此油箱内的汽油蒸汽并不能被及时消耗。此时,维持原碳罐体积的话,碳罐很容易过载,过载之后汽油蒸汽就会沿碳罐泄压口排到空气当中,造成环境污染。而这也极有可能是长城举报比亚迪的关键点。
但如果增加碳罐体积,就会导致车辆空间利用率下降或不方便布置电池,重新布置,将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增加油箱的耐压能力,当发动机不运转的时候,堵住汽油蒸汽流进碳罐的途径,把汽油蒸汽全部堵在油箱内,待发动机运转的时候,再打开阀门,让汽油蒸汽流进碳罐,再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。为保证车辆安全性,高压油箱的设计标准为35~40kPa。
这次举报一旦属实,比亚迪必然会面临高额罚款,但和罚款相比,更可怕的是比亚迪会因此失去品牌公信力。这种事情一旦发生,处在品牌影响力攀升阶段的比亚迪,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正如大众此前的排放门事件,光是在欧盟,大众就交了38亿欧元罚款,在美国前前后后又交了187亿美元和解费用,以及42.5亿美元罚款,同时与案件相关的部分人员被判刑入狱。虽说国内的罚款不会像欧盟和美国那么夸张,但在当前这种内卷严重的汽车市场,大家的利润本就不多,如果被处以巨额罚款,那比亚迪很快会被其他企业甩在身后,并且因为经济受到重创,将很难翻身。
不过,比亚迪对这件事的回应也非常及时且积极。
比亚迪在声明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,因为车辆是长城购买送检,且车辆没有完成3000公里磨合。最后还声明,随时欢迎有关部门调查取证。
在我们看来,比亚迪质疑长城自购比亚迪车型送检,其实有些苍白。因为长城能做出这种举报,应该买了不止一台比亚迪车型去做验证实验。
其实,如果要调查取证的话,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可以直接在二手市场回购几台准新相关车型。首先,二手市场的车型,有很多都满足超过3000公里磨合里程的条件;其次,二手市场的车辆生产日期必然在事发之前;最后,这种购买方式完全摆脱了主机厂可监控的范围,因此这样抽检也更有说服力。
关于2023年汽车市场的内卷情况,我们有目共睹,但实在没想到会如此激烈。前有长安告吉利,后有长城告比亚迪。好在长安和吉利最终达成合作,至于长城和比亚迪最终会如何解决这件事,我们还得看有关部门的实际调查结果到底如何。
关键词: